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财富都由收入较高的上层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持有。 尽管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和政府一直在努力防止其加剧。 为应对大萧条,非常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将资产价格推至历史新高,这引发了无休止的不平等争论。
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不同于传统的中央银行政策。 过去,美联储的任务是买卖政府债券。 买入债券可以为经济注入资金,卖出债券可以将经济带出经济。 这样,美联储就能控制货币供应。 向经济中注入的货币越多,货币成本(利率)就越低。 因此,低利率将导致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不是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向经济注入资金,而是购买抵押支持证券(MBS)和美国国债。 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大至4.5万亿美元。 这笔钱通过资本市场汇入经济,导致公司债务增加,这些债务被用于收购和股票回购,这两者都有助于推高股价。
QE:失败还是成功?
共识是量化宽松是成功的。 2008年,金融体系濒临崩溃。 如果没有融资手段,美联储的注资就无法使银行体系彻底崩溃。 银行危机的系统性是由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ECB)和日本银行(BOJ)实施的类似计划。
量化宽松计划的批评者并不一定不同意这项承诺,而是更大的规模和更长的时间。 凭借近5万亿美元的资产和长达十年的低利率,美国股票市场飙升至历史新高。 但是,经济却与繁荣不相称。 增长保持在3%以下,通胀保持在2%以下,工资停滞不前。 虽然整体财富增加了,但对中下阶层没有好处。
中央银行的迅速行动使美国经济摆脱了许多人的预期。 但是,它确实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收入差距
一些人认为,美联储(Fed)加剧了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收入不平等困境,称其扩大了收入差距。 随着股市的飙升,工资停滞不前,而且桌上有便宜的钱,唯一可以利用的人就是富人。
换句话说,量化宽松:富人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