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
在经济发展方面,最近40年左右的时间被称为出口导向的增长或工业化的出口促进战略所支配。 当一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寻求经济发展时,就会出现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
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范例取代了进口替代工业化范例(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发展战略)。 尽管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德国,日本以及东亚和东南亚取得了相对成功,但目前的情况表明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范式。
重要要点
- 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战略是一个国家通过向国际贸易开放来寻求经济发展的战略;与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战略相反的是进口替代,各国通过发展自己的产业努力实现自给自足。这是出口导向型增长新模式的一个例子,墨西哥成为了跨国公司建立低成本生产中心并向发达国家提供廉价出口的基地。
了解出口带动的增长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直至1970年代左右,进口替代(各国为发展自己的产业而实现自给自足,以便能够与出口国竞争的努力)已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战略。 崩盘后有效需求的下降促使国际贸易在1929年至1932年之间下降了30%。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例如进口关税和配额,以保护本国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拉丁美洲以及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故意采用进口替代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都促进了在国外市场的出口,他们认为更大程度的开放会鼓励生产技术和技术专门知识的传播。
然而,战后时期开始了以出口促进战略的形式向国际贸易进一步开放的显着趋势。 战后,德国和日本都在利用美国的重建援助的同时,拒绝了保护婴儿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政策,而是通过低估汇率来促进其在国外市场的出口。 人们认为,更大程度的开放会鼓励生产技术和技术知识的更大程度的传播。
随着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成功,加上人们对进口替代范式失败的信念,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战略在1970年代末期日益突出。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援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新机构,通过使援助取决于政府对对外开放的意愿,帮助传播了新的范式。 到1980年代,许多以前遵循进口替代策略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开始实行贸易自由化,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出口导向模型。
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时代
1970年至1985年左右的时期,东亚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采用了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并在随后的经济上取得了成功。 尽管汇率低估使出口更具竞争力,但这些国家意识到,如果想在汽车制造和电子行业中竞争,则对外国技术的收购存在更大的需求。 东亚四小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收购了外国技术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该技术的实施。 这些国家获得和开发技术的能力也得到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支持。
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效仿东亚猛虎队,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是如此。 墨西哥从1986年的贸易自由化开始到后来的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揭幕,这就是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增长浪潮的最好例证。
出口拉动增长的例子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新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的模板。 发展中国家的新模式没有使用出口促进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而是成为了跨国公司(MNC)建立低成本生产中心以向发达国家提供廉价出口的平台。 在发展中国家从创造新工作和技术转让中受益的同时,新模式损害了国内工业化进程。
通过在1996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这种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扩展。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其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是墨西哥模式的延伸。 但是,与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相比,中国在利用更大程度地开放国际贸易的利益方面更为成功。 也许这部分是由于其更多地使用进口关税,更严格的资本管制以及采用外国技术来建立自己的国内技术基础设施的战略能力。 无论如何,中国在2011年左右依赖跨国公司,当时中国出口的50.4%来自外资公司,如果包括合资企业,这一数字高达76.7%。
最近,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战的威胁导致驻华跨国公司重新考虑其立场。 一方面,他们面临着在中国业务的中断和输入不足的可能。 另一方面,迁移到其他低工资国家并不理想,因为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缺乏中国拥有的技术能力和人类技能。
事实速览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中国的GDP增长率从2010年的12%以上下降到2019年的6%。 增长下降是由于GDP民主化,因为全球各国都遵循出口导向的战略。
自1970年代以来,以出口为导向的各种形式的增长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但有迹象表明,其有效性可能已经耗尽。 出口模式取决于外国需求,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尚未恢复成为全球需求的主要供应商的实力。 此外,新兴市场现在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更大,这使得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难以推行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战略,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成为净出口国。 看来将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将鼓励国内需求并在进出口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