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法则是利率预测模型,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泰勒(John Taylor)于1992年提出,并在其1993年的研究《实践中的权衡与政策规则》中概述。 它建议中央银行应如何改变利率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其他经济状况。
泰勒规则建议,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过高且超过潜力时,美联储应加息。 它还表明,当通胀低于目标水平或GDP增长太慢且低于潜在水平时,美联储应降低利率。
泰勒规则:计算货币政策
泰勒规则背景
</ s> </ s> </ s> I = R ∗ + PI + 0.5(PI−PI ∗)+ 0.5(PI−PI ∗)其中:I =名义联邦基金利率R ∗ =实际联邦基金利率(通常为2%)PI =通货膨胀率P ∗ =目标通货膨胀率Y =实际产出的对数Y ∗ =潜在产出的对数
泰勒(Taylor)在1990年代初期的经营基于可靠的假设,即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理论来确定未来利率。 这是一个后向模型,该模型假设工人,消费者和公司对经济的未来抱有积极的期望,那么利率就不需要调整。
泰勒指出,此模型的问题不仅在于它具有后向性,而且还没有考虑长期的经济前景。 这种情况引起了泰勒规则。
自制定以来,泰勒规则不仅用作衡量利率,通货膨胀和产出水平的指标,而且还用作衡量适当的货币供应水平的指南。
泰勒规则公式
泰勒规则的乘积是三个数字:利率,通货膨胀率和GDP率,它们全部基于均衡率来衡量货币当局预测的利率的适当平衡。
该公式表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差是通货膨胀。 实际利率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名义利率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 要比较通货膨胀率,必须研究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导致通货膨胀的三个因素
价格和通胀受三个因素驱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和就业指数。 现代大多数国家都将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核心CPI。 由于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因此该方法使观察者可以从价格和通货膨胀的角度查看经济的总体情况。
物价上涨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因此泰勒建议将一年(或四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以获取全面的情况。
他建议实际利率应为通货膨胀率的1.5倍。 这是基于均衡率的假设,该均衡率将实际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相乘。 泰勒将其称为平衡状态,即2%的稳态,大约等于2%的比率。 但这只是等式的一部分-输出也必须考虑在内。
为了正确衡量通货膨胀和价格水平,请应用各种价格水平的移动平均值来确定趋势并消除波动。 在月利率图表上执行相同的功能。 按照联邦基金利率确定趋势。
确定经济总量
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可以由生产率,劳动力参与和就业变化来决定。 对于泰勒规则计算,我们将实际输出与潜在输出进行比较。
泰勒规则以实际和名义GDP或泰勒称为实际GDP和趋势GDP的角度看待GDP。 这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因素,后者衡量了国内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价格。 为此,我们将名义GDP除以实际GDP,然后将该数字乘以100。
答案是实际GDP的数字。 我们正在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缩小为一个真实数字,以全面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
当通货膨胀达到目标并且GDP处于潜在增长状态时,利率就保持中立。 该模型旨在短期内稳定经济,长期内稳定通胀。
泰勒规则和资产泡沫
有人认为,中央银行应(至少部分地)应为2007-2008年的住房危机负责。 他们断言,在网络泡沫破灭后的几年中,利率一直保持过低水平,导致2008年房地产市场崩溃。
这就是造成资产泡沫的原因,因此最终必须提高利率以平衡通货膨胀和产出水平。 资产泡沫的另一个问题是,货币供应水平的增长远高于平衡遭受通货膨胀和产出失衡影响的经济所需要的水平。
如果中央银行在这段时间内遵循泰勒规则,该规则表明利率应该更高,那么泡沫就可能会更小,因为会减少激励人们购买住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