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使比较优势的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比较优势被定义为一国比另一国更有效,更廉价地生产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定义了1800年代初期的比较优势理论。 影响比较优势的一些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劳动力生产率。
从多个世纪前各国开始相互贸易之时起,比较优势就影响了经济的运作方式。 全球化通过鼓励国家之间更多的贸易,更开放的金融机构和更多的跨国际边界的投资资本而使世界凝聚在一起。 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快速高效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货物运输具有成本效益。 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国际投资的壁垒。 Internet上近乎瞬时的信息流使公司和商人可以实时共享有关产品,生产过程和定价的知识。 这些发展共同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经济产出和机会。 这些因素还导致基于比较优势的更大专业化。
欠发达国家通过利用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从全球化中受益。 公司已将制造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业务转移到这些国家,以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因此,近几十年来,中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呈指数级增长。 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在基础制造业中具有相对优势。 全球化通过提供原本无法提供的工作和资本投资而使发展中国家受益。 结果,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就业增长,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取得了更快的进步。
诸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等先进经济体已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 比较优势的概念为过去半个世纪中发达国家的大多数贸易政策变化提供了知识基础。 这些国家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例如专业服务部门和先进制造业)中具有比较优势。 他们还受益于低成本的制造组件,这些组件可用作更高级设备的输入。 此外,发达经济体的购物者只要能够购买生产成本更低的消费品,便可以节省金钱。
全球化的反对者认为,中产阶级工人不能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竞争。 发达经济体的低技术工人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这些国家的相对优势已经发生了转变。 这些国家现在仅在要求工人接受更多教育,并灵活且适应全球市场变化的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