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描述了一个经济行为体从消费另一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益,边际收益描述了(以美元为单位)消费者愿意购买多于一单位商品的意愿。 边际收益可以用基数来描述,而经济学家则争论是否可以用基数或序数来描述边际效用。
什么是经济效用?
效用是经济学理论中用来描述人为什么行动的术语。 具体来说,人类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满足感。 所有这些术语都是暂定的,因为在“行为”或“满意度”的定义中看似语义上的差异实际上可能对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广义上讲,人类有目的地采取行动以达到有意识的目的。 例如,一个男人因为饿了而吃三明治,或者一个女人向慈善机构捐款一美元,因为她重视同情心并想帮助别人。 效用并不能定义使一个人满意的原因,仅在于该人为达到令人满意的目的而行动–生活并不完全自反。
许多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直接衡量边际效用,将效用单位分配为utils。 其他人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衡量效用是个人主义的,并且无法量化。 只有偏好的顺序是已知的,而不是它们之间的比率。
人与人之间效用的比较更具争议性,它出现在许多无差异曲线模型上。 直接比较不同参与者的相对效用进行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由于所有资源-甚至时间-都是稀缺的,因此人类必须决定如何利用其效用。 当呈现出多个商品的同一商品时,经济参与者必定会使用第一个商品来满足其最有价值的目的。 第二个单元朝向第二个最有价值的一端,依此类推。 因此,从每个连续单元获得的效用下降。 经济学家将此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可以用来解释需求曲线为何向下倾斜,人们对某些结果的重视程度以及消费者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将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生产者和分销者。 后一种功能是边际收益发挥作用的地方。
什么是边际收益?
大多数教科书将“边际收益”定义为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的另一单位支付的金额。 边际收益可以看作是一种用于获取边际效用并以可衡量的方式直接应用的工具。 当边际收益超过商品的标价时,消费者继续购买商品单位,直到边际收益不再超过价格为止。 生产者可以提高产量,提高价格或两者兼而有之。
在新古典微观经济模型中,边际收益是基数度量的。 它可能假设某商品的价格为5美元,边际收益为5.75美元,这意味着存在75美分的消费者剩余。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只能追溯地衡量(例如,在价格从五美元提高到5.75美元之后,需求不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