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按市值计价损失?
按市值计价的损失是通过会计分录而非证券的实际出售产生的损失。 当所持有的金融工具按当前市场价值估值时,可能发生按市值计价的损失。 如果以一定价格购买了证券,而后来市场价格下跌,则持有人将有未实现的损失,而将证券标记为新的市场价格将导致按市价计价的损失。 按市值计价会计是公允价值会计概念的一部分,公允价值会计试图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透明和相关的信息。
按市值计价
按市值计价的损失说明
按市值计价这一会计概念已经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通过其各种声明进行管理:SFAS 115-债务和股权证券的某些投资的会计处理; SFAS 130-报告其他综合收益; SFAS 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 SFAS 155-某些混合金融工具的会计; 和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 这是最后一份于2006年发行的报告,引起了审计师和会计师的最大关注,因为该声明提供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如何根据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其进行计量。
理论上,公允价值等于资产的当前市场价格。 根据SFAS 157,资产(以及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收取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此类资产属于FASB创建的层次结构的第1级。 如果投资组合中证券的市场价值下降,那么即使不出售按市价计价的损失也必须记录下来。 计量日的现行价值将用于标记证券。
危机期间的市场损失
按市值计价方法的目的是使投资者更准确地了解公司资产的价值。 在正常的经济时期,会计准则是常规的,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受到银行,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在这些实体中拥有股份权益的投资者的抨击,因为它们无法承担在他们认为高度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上承担按市值计的巨大损失。
受到不同程度指责的银行和私人股本公司极不愿意将其持仓量推向市场。 他们尽可能地坚持下去,这样做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工作和报酬at可危),但最终,他们拥有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次级资产必须被清算。 他们创造了它们,交易了它们,并保留了他们无法出售的东西。 银行的按市值计价的损失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和经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