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效应是什么?
追赶效应是一种理论,推测较贫穷的经济体往往比较富裕的经济体增长更快,因此所有经济体最终都将在人均收入方面趋同。 换句话说,较贫穷的经济体实际上会赶上较强劲的经济体。 追赶效应也称为收敛理论。
重要要点
- 追赶效应是指一种理论,该理论推测较贫穷的经济体将比较富裕的经济体增长更快,从而导致人均收入趋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向自由贸易开放经济并发展“社会能力”或吸收能力来增强其追赶效应。新技术,吸引资金并参与全球市场。
了解追赶效应
追赶效应或趋同理论基于两个关键思想。
一种是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即一个国家投资并获利时,从投资中获得的金额最终将比初始投资本身价值要少。 一个国家每投资一次,他们从该投资中获得的利益就会减少一点。 因此,在资本丰富的国家中,资本投资的回报不如在发展中国家中那么强。
较贫穷的国家也具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复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法,技术和机构。 由于发展中市场可以获得先进国家的技术知识,因此它们经常经历快速的增长。
追赶效应的局限性
但是,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要比经济上较先进的国家快,但由于缺乏资金而造成的局限性会大大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追赶能力。
经济学家摩西·阿布拉莫维茨(Moses Abramowitz)谈到了追赶效应的局限性。 他说,为了使各国受益于赶超效应,它们将需要发展和利用他所谓的“社会能力”。 其中包括吸收新技术,吸引资本以及参与全球市场的能力。 这意味着,如果技术不是自由交易或价格过高,那么追赶效应就不会发生。
根据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和安德鲁·沃纳(Andrew Warner)的纵向研究,有关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国家经济政策在追赶效应的显现中发挥了作用。 研究人员对1970年至1989年的111个国家进行了研究,发现工业化国家的年人均增长率为2.3%,而实行开放贸易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4.5%,而贸易保护主义和封闭型经济更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增长率仅为2%。
从历史上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管理资源和确保资本以有效地提高经济生产率方面非常成功; 但是,这还没有成为全球范围的规范。
追赶效应的例子
在1911年至1940年期间,日本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它在邻国韩国和台湾进行了殖民和投资,为它们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陷入困境。 该国为1950年代的经济增长重建了可持续的环境,并开始从美国进口机械和技术。 在1960年至1980年代初期,它取得了惊人的增长率。 即使在日本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作为日本大部分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来源的美国经济却蜂拥而至。
例如,日本经济在1960年至1978年之间的增长率为9.4%,而美国和英国的增长率分别为3.1%和2.4%。 到19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跻身世界前五名之列,其增长速度已放缓至2%至2.7%之间。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体曾被用来形容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发展轨迹也与此类似,在其发展的最初几年就显示出快速的经济增长,随后出现了更为保守(且下降)的增长率。随着经济从发展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