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应是什么?
庇古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通货紧缩时期的消费,财富,就业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皮古效应将财富定义为货币供应量除以当前价格水平后得出的结果,即当价格出现通缩时,由于财富(进而消费)的增加,就业(因而产出)将增加。
另外,随着价格上涨,由于消费减少,就业和产出将减少。 庇古效应也被称为“真实平衡效应”。
重要要点
- 庇古效应表明,价格的通缩将导致就业和财富的增加,使经济恢复到其“自然汇率”。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辩称,政府不能通过发行更多债券来产生“庇古效应”。 “皮古效应”在解释日本通缩经济方面的适用性有限。
了解庇古效应
阿瑟·皮古(Arthur Pigou)以此效应为名,他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他认为由于总需求下降而导致的通货紧缩时期将更加自我纠正。 通货紧缩将导致财富增加,导致支出增加,从而纠正需求下降。
历史上的庇古效应
庇古效应是1943年亚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古典平稳国家》(《 经济》杂志上 的文章)中创造的。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从平衡到消费的更早联系,而《 通用论》 出版后的第二年,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也提出了类似的反对意见。
在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中,皮古更喜欢经济通常会回归的“自然利率”的想法,尽管他承认粘性价格仍可能阻止需求冲击后恢复自然产出水平。 皮古认为“真实平衡”效应是融合凯恩斯主义和古典模型的一种机制。 在“实际平衡”效应中,更高的货币购买力导致政府和投资支出的减少。
但是,如果庇古效应始终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则可能预期日本的名义利率接近于零将早日结束1990年代历史性的日本通货紧缩。
其他来自日本的反庇古效应的明显证据可能是在价格下跌时消费者支出持续停滞。 皮古说,价格下跌应该会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并增加支出),但是日本消费者宁愿推迟购买,因为他们预计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
政府债务与庇古效应
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辩称,由于遗赠动机存在下的里卡德等价关系,公众不能愚弄他们认为自己比政府发行债券时更富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必须通过增加未来税款来支付政府债券息票。 巴罗认为,在微观经济层面,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一部分债务来减轻主观财富水平。
因此,在宏观经济层面,债券不应被视为净财富的一部分。 他认为,这意味着政府没有办法通过发行债券来产生“皮古效应”,因为总财富不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