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多-巴罗效应是什么?
里卡多-巴罗效应,也称为里卡德等值,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表明当政府试图通过增加债务融资的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时,需求保持不变,因为公众增加了储蓄以支付预期的未来用来偿还债务的税收增加。
了解里卡多-巴罗效应
里卡多·巴罗效应是戴维·里卡多在19世纪开发的,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巴罗则将其修改为对该概念的更为详尽的描述。 他的理论规定,一个人的消费取决于他的税后收入的终生现值,即他们的跨期预算约束。
因此,政府无法刺激消费者的支出,因为人们认为现在获得的任何收益都将被未来应缴纳的更高税收所抵消。 这也意味着无论政府如何选择通过借贷或提高税收来增加支出,需求都将保持不变,因为由债务供资的公共支出将“挤出”私人支出。
反对里卡多-巴罗效应的争论
反对里卡多-巴罗效应的主要论据是由于被认为是该理论所基于的不切实际的假设。 这些假设包括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存在以及个人随时随地借贷和储蓄的能力。 此外,有一个假设,即个人愿意为将来的税收增加而存钱,这在他们的一生中可能看不到。 如今情况并非如此,当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已降至数十年来的最低点,尽管美国政府的借款飙升。 人们的行为似乎与里卡德的对等关系不一致。
欧元区提供了一些李嘉图等值的证据
没有证据表明,里根政府在1981-85年间削减税收和增加军费开支时,里卡多-巴罗效应改变了储蓄。 实际上,1981-86年间,私人净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1976-80年的8.5%降至7.47%。 欧元区金融危机为支持李嘉图等值提供了一些证据。 根据2007年的数据,联盟15个国家中有12个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与家庭金融资产的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